美智库: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原创   2025-05-16 10:25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

原文标题:Significant, but not systemic: The challenge of China's efforts to rival Western financial predominance

中文摘要: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高级研究员Martin Chorzempa与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安全、外交和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Lukas Spielberger在联合撰写的《意义重大但不是系统性的:中国挑战西方金融主导地位》研究报告中指出,尽管全球对美元主导地位存在普遍担忧,但人民币尚不具备竞争国际主要货币地位的实际条件。该研究系统分析了中国提升人民币国际结算地位的三大核心路径:第一,通过与各国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BSA)扩大人民币流动性;第二,构建绕开美元的跨境支付体系,特别是重点发展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第三,研发央行数字货币(CBDC)作为新型支付基础设施。

研究者强调,当前中国的金融战略尚不足以对美元霸权或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等传统金融基础设施形成系统性挑战。然而,这些举措显著增强了中国在双边外交中运用人民币作为政策工具的能力,建议美欧政策制定者需对此制定相应对策。

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的货币国际化战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若中国能有效把握美元波动周期带来的战略机遇,成功构建以人民币为核心的多极货币体系,将引发深远的全球性影响:其一,美欧现行制裁体系效力可能被削弱,受制裁主体可通过转向人民币交易规避限制;其二,国际货币权力格局或将发生结构性调整。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结论认为,尽管短期内难以撼动美元和欧元的国际地位,但中国通过建设平行金融基础设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努力值得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其战略价值已超越单纯的经济范畴,正在重塑全球金融治理的地缘政治图景。(编译:潘立华、秦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