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发表了一篇由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院长罗震(James Laurenceson)等撰写的文章,题为《仍在博弈:为何澳大利亚商业的未来仍然需要中国》。文章称,对于所谓“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已‘见顶’(‘Peak China’)或‘不再适合投资’(‘not fit for purpose’)”的说法,澳洲政商界均不认同。
澳大利亚贸易部长唐·法瑞尔表示:“我们不想减少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我们希望增加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他还强调:“我们将根据国家利益,而不是根据美国人可能想或不想要什么,来决定如何继续与中国交往。”6月5日,中国澳大利亚商会在北京发布的《2025年中澳企业经贸合作现状与展望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有力支持了法瑞尔的立场。
《报告》调查的一大重点是澳大利亚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态度。《报告》显示,尽管全球形势瞬息万变,但澳大利亚企业仍对中国的经济潜力保持信心。仅有4%的受访企业表示过去一年出现亏损,这一比例远低于2023年(约20%),且报告盈利增长的企业数量多于报告盈利下滑的企业。就短期前景而言,受访企业多持乐观态度,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企业将中国视为其未来三年的全球投资重点之一。该《报告》得到了澳大利亚中国工商业委员会和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所的支持。
相较于美国经济,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日益显现,且与澳大利亚经济互补性高。对于特朗普政府的经贸举措,无论是澳大利亚自由党-国家党联盟政府还是工党政府,都对其主导美国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单方面对中国加征关税和设置壁垒的行为感到不满。
《报告》调查的另一重点是澳大利亚政府政策活动对营商环境的影响。超过半数的受访企业表示,自2022年澳中关系改善以来,其在华经商环境有所改善,这体现了企业对阿尔巴尼斯政府外交政策的认可。然而,该报告也揭示了澳大利亚吸引外资环境存在的问题。多达93%的受访企业认为,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的指导方针和审批要求缺乏透明度。
澳大利亚统计局近期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中国在澳大利亚的投资存量下降了20%。问题并不仅仅在于投资额的减少。外国投资往往能带来先进的技术、人才以及成熟高效的供应链。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成为各自行业的全球领军者。换句话说,美国或日本投资者有时无法完全替代中国投资者所能带来的特定价值。这不仅意味着失去机会,还意味着落后。澳大利亚为此付出的成本可能更高、创新步伐也会放缓,且在塑造下一个时代的行业(如清洁能源、关键矿产和先进制造业)方面的影响力亦将减弱。
总之,澳大利亚的经济转型不可能通过自我封闭取得成功。成功的关键在于澳大利亚能够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体学习,并建立既符合自身国家利益、经济优先事项,又契合其价值观的伙伴关系。(编译:秦川、江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