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勒哲尔国际经济研究所(比利时)高级研究员阿莉西亚·加西亚-赫雷罗发表题为《欧洲应从中国关键技术的崛起中学习什么》的文章称,在人工智能、半导体和量子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的主导权竞争正在重塑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尽管美国在突破性创新方面领先,但中国的迅猛崛起表明这种状况正在迅速发生变化。
对中美两国的优势技术领域的分析表明,美国在最前沿的技术领域仍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量子技术。中国排在第二位,其在半导体的一些重要子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正在完善和应用视频及图像处理方面的基础研究,这对自动驾驶、安防监控等技术至关重要。拥有海量数据的中国数据在这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能够将突破性成果(以新型专利的形式)转化为可直接盈利的产品,进而推动新的突破。
欧洲在量子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尤其是包括光子学在内的细分领域。然而,若以突破性创新的数量来衡量,欧洲在人工智能和半导体技术领域明显落后于中美两国。
对于欧洲而言,一个更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其在采用美国和中国先行者的突破性技术上行动迟缓。中美的相关企业,甚至是欧洲企业申请的新专利,平均需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复制,而中国复制美国或欧洲企业新专利的时间不到欧洲的一半。考虑到美国政府实施了严格的出口管制以限制中国获取关键技术,这种效率令人瞩目。此外,美国复制海外专利的速度也很快,无论是中国的还是欧洲的。
欧洲在复制关键技术方面进展缓慢,这可能是由于市场分散以及欧洲各国工业界与学术界间联系薄弱所导致。监管障碍和语言障碍也可能是制约因素。欧洲企业规模小于美国或中国企业,这意味着它们的创新活动无法从同样的规模经济中获益。此外,从全球关键技术新型专利申请排行榜来看,欧洲企业在研发投资方面亦存在规模劣势。
文章认为,欧洲有几种政策补救措施可供选择。第一,在欧洲范围内设立专利快速授权和跨境技术转让“沙盒”,以减少重复研发;第二,欧盟的研究资助计划“地平线欧洲”(Horizon Europe)的拨款可以更多地侧重于半导体制造等领域的应用研发,从而为新创新成果的应用提供经济激励;第三,欧洲各国可通过公共采购来为关键技术创造需求,以促进突破性技术成果的应用;第四,人们可在欧盟层面设立一个“关键技术观察站”(Critical Tech Observatory),以追踪全球专利;第五,欧洲近期推动的军事支出增加应为关键技术创新提供新的机会,因为许多军事应用具有双重用途。
总之,中国的崛起表明,要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进展,规模至关重要。中国的经验亦显示,不具商业传播力的创新不可持续。要使基础研究创新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企业必须找到将其商业化的途径。这需要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来促进对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编译:江明明、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