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地球”网发表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全球发展与公共财政项目研究员陈韵楠(Yunnan Chen)题为《中国对全球南方国家的贷款正变得更具商业性》的文章称,美国等西方捐助国大幅削减对外援助资金,引发了对气候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的担忧。作为全球最大的双边债权国,过去二十年间,中国在推动发展与气候相关项目融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中国对外贷款总体规模有所下降。尽管如此,中国加强了对“小而美”项目的投资,并更加注重绿色丝绸之路的建设。与此同时,中国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过去十年中,中国的海外贷款日益呈现商业化趋势。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而非国有政策性银行,在非洲及全球南方国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借助全球金融市场持续推进国际化进程。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指出,“联合融资”(即与其他融资方共同提供贷款)在过去十年间变得日益普遍,且预计这一趋势将持续。
这一变化在很大程度上由银团贷款(syndicated loans)推动。银团贷款是指由两个或以上贷款人依据同一贷款协议,按约定条款和条件共同向一家或多家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中资商业银行在这些联合融资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与多家欧洲及日本商业银行保持密切合作。从表面特征看,这类贷款大多具备明显的商业性质——贷款期限较短、利率较高,且多采用浮动利率。
联合融资的兴起不仅反映出中国金融机构的日益成熟和国际化,也与中国金融体系更广泛的发展方向一致:通过共担融资责任以加强风险管理,防范潜在损失。借助资源整合,银行得以参与更大规模的交易,同时降低各自的风险敞口。
除商业联合融资外,自2015年以来,还出现了涉及多边开发银行和区域性开发银行的小规模联合融资动向。近年的政策趋势显示,中国与多边开发银行的合作正日益加强。过去五年中,中国与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多个区域性开发银行签署了多项双边谅解备忘录,多边开发融资合作机制也在持续扩展。这表明中国不仅有意与多边机构共担风险,也体现出其学习国际专业技术、借鉴全球最佳实践的意愿。
与当前气候融资面临的挑战及美国反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的浪潮不同,对中国银行体系而言,绿色金融仍然是一项重要议题。中国的商业银行在运用绿色金融工具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主要在国内市场,但国际参与度也逐步提升,这体现在绿色债券的全球发行及近期推出的“一带一路”主题绿色债券上。今年早些年,中国还在伦敦发行了首笔人民币计价的绿色主权债券。
此外,中国银行业仍积极致力于与欧洲银行等国际伙伴在绿色金融领域开展合作。尽管世界多地多边合作前景面临不确定性,但与中国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合作依然前景广阔。(编译:江明明、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