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企业探索以更多方式深化与澳企业合作

©原创   2025-11-07 09:30   李晓渝

 新华社悉尼分社记者 李晓渝

在近日悉尼举行的中澳新能源论坛上,多家中国新能源企业表示希望通过投资、技术合作及设备供应等多种方式,深化与澳大利亚企业在能源转型领域的合作。

澳大利亚政府已提出明确的减排目标: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05年减少43%,并计划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今年9月,政府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将排放量较2005年减少62%至70%。同时,澳大利亚在2023年COP28上承诺,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提升两倍,并将能源效率年改善率提高一倍。根据规划,到2030年,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将达全国电网的82%。

据当地媒体和咨询机构预测,到2050年,澳大利亚能源转型所需投资将超过6000亿澳元(约合人民币2.78万亿元)。

中国新能源企业已深耕澳大利亚市场多年。以光伏为例,澳大利亚超过90%的光伏组件来自中国。根据市场分析机构SunWiz评选,2025年澳大利亚最佳太阳能电池板厂商包括晶科、晶澳和东方日升;最佳逆变器厂商为阳光电源和固德威;最佳储能电池厂商为阳光电源、沃太能源、固德威与海能实业;最佳光伏支架厂商为清源科技——上述企业均为中国企业。

科誉德电气(苏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玉佳在论坛上表示,公司已有多个产品和项目在澳大利亚落地,技术和质量均符合当地标准。她此次赴澳,希望进一步拓展与中资客户在澳合作,并探索新的发展机遇。

这些“新机遇”主要指投资和本地化生产等深度合作。多家与会中国企业透露,正考虑在澳大利亚投资设厂,以强化全球产能布局,并应对欧美市场对中国光伏产品的贸易限制。

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员张伟认为,新能源产业链中部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环节,如锂电池电芯制造,在澳大利亚具备落地条件且有望实现盈利。澳大利亚锂资源丰富,政府正通过“未来制造计划”推动锂产业链向下游延伸。若获得中国企业在技术与设备上的支持,并通过自动化控制人力成本,相关项目可行性将显著提升。

在去年8月的中澳能源转型论坛上,专家指出两国能源合作基础扎实,并正从传统化石能源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拓展。中国在光伏、电动汽车、电池制造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而澳大利亚则是锂、镍、钴等关键矿产资源的重要供应国。这种“技术+资源”的互补结构,为中澳共建更具韧性的区域供应链提供了独特机遇。

澳大利亚的“未来制造计划”被视为吸引中方投资的重要积极因素。该计划拟在未来十年投入约1000亿元人民币,将澳大利亚打造为“可再生能源超级大国”,涵盖投资便利化、关键矿产加工税收抵免、电池制造与锂链资金支持等具体措施。

不过,投资也面临挑战。新南威尔士大学太阳能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振指出,该校建设太阳能实验产线时,设备采购成本与设施投入相当,而设施建设涉及环保、安全等多环节审批,流程可能长达数年,严重影响建设与升级进度。企业建设产线虽无需经历校内审查,但仍需面对政府多级审批,时间与资金成本依然较高。

国际能源转型学会理事长施训鹏指出,将澳大利亚上游资源与中国中下游制造能力结合,可构建更具竞争力与韧性的供应链。然而,澳大利亚的外资管制、复杂监管体系、高昂人力成本、市场规模有限及地理位置偏远等因素,制约了大规模制造业发展。他认为,澳大利亚更应聚焦于关键部件制造、知识产权、设计、融资与企业治理等环节。

施训鹏建议,中澳企业可合作在东南亚投资清洁能源生产设施,由澳方主导公司治理与安全标准,中方提供硬件与制造能力。这一模式既有助于中方规避海外项目在环境与治理方面的风险,也能使澳方通过持有多数股权掌握知识产权与投资决策权,实现“软件+硬件+制造”的优势互补,推动各方在区域新能源合作中互利共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