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产业融入非洲经济脉动 展现中非合作新活力

©原创   2025-11-07 09:31   李卓群

新华社内罗毕分社记者 李卓群

近日,2025世界中餐非洲大赛暨第十五届国际中餐发展论坛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首次推出《非洲中餐发展报告(2025)》。此次活动由中国食品报社携手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等数十家业内机构共同发起,并组建了世界中餐评价体系课题组。

该课题组汇聚了近20位业内专家,通过专业数据采集与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历时数月的深入研究,推出了《非洲中餐发展报告(2025)》。报告的发布,标志着中餐在非洲大陆的深远影响不断扩大,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也为全球中餐文化的繁荣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餐版图与非洲经济脉搏同频共振

研究基于1075家有效餐厅样本,发现非洲中餐厅已形成以沿海经济体为重心、深入内陆城市的多层次格局。

数量与分布彰显经济活力。尼日利亚、毛里求斯、南非、摩洛哥、坦桑尼亚、加纳、肯尼亚、埃及、马达加斯加、乌干达,其中毛里求斯与尼日利亚合计约占全非洲中餐馆样本量的1/3。除乌干达外,这些国家几乎全部属于沿海国家,拥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港口运输体系和旅游业,大多开放程度较高、贸易便利,方便中餐原料的进口与文化传播。报告指出,中餐的分布与中非经贸合作的深度高度重合。在尼日利亚的拉各斯、肯尼亚的内罗毕、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等城市,中国投资或承建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周边,往往同步催生了服务于中方员工及当地市场的“中餐带”。

功能演变见证角色升级。中餐在非洲的角色已发生深刻变化。报告强调,它早已超越文化符号的范畴,进阶为中国对外投资运营的“关键保障”。在赞比亚的铜矿区、埃塞俄比亚的工业园区,中餐馆与企业项目同步设立,为成千上万的中方员工提供后勤支持,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人员稳定与运营效率。这表明,中餐已成为支撑中非务实合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软性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中餐的客群也在悄然变化。随着非洲城市化的推进和中产阶级的崛起,本地消费者正成为中餐客群新的增长点。为适应这一趋势,中餐馆积极开启“本土化创新”,利用本地食材与调料,在保留中式烹饪精髓的同时融合非洲风味,创造出独特的“中非融合菜系”,成功突破了原本因进口成本高而导致的价格瓶颈。

高分口碑与服务文化赢得市场认同

报告中详实的数据分析,生动记录了非洲中餐业从扎根到成长的历程。其整体评分的亮眼表现,正是行业迈向“品质升级”阶段的一个生动缩影。

综合评分展现整体实力。数据显示,非洲近一半的中餐厅获得了市场的高分认可。高达25%(273家)的餐厅评分在4.5分以上(满分5分,下同),另有24%的餐厅评分在4至4.5分之间。这一结果强有力地证明,中餐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欢迎,在非洲市场也同样以其优良的品质赢得了包括本地中产阶级和商务人士在内的广泛消费者的青睐。

“中式服务”成为核心竞争力。 在服务质量维度上,近半数(48%)的非洲中餐厅服务评分集中在4-5分的高分区。报告分析认为,这反映了非洲中餐业经营管理的日趋成熟。许多本地食客在评论中特别提及中餐厅员工“礼貌、细致、热情”的服务态度。这种源自“中式待客之道”的温情服务,形成了良好的消费者口碑,成功转化为在异国市场立足的关键“文化附加值”。

环境体验塑造品牌形象。环境评分同样亮眼,多数中餐厅集中在4-5分区间。报告观察到,红灯笼、木雕、书法、青花瓷等中式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语言相融合的用餐空间已成为普遍现象。这标志着中餐在非洲正从满足果腹之欲的“生存型餐饮”,向提供综合文化体验的“体验型餐饮”转变,空间设计本身已成为传递中国文化、构建品牌认知的重要载体。

 迈向品牌化与本土化的新征程

尽管发展势头迅猛,报告也清醒地指出了非洲中餐业面临的挑战,并为其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描绘了路线图。报告指出,供应链与人才是当前非洲中餐业的瓶颈。供应链问题首当其冲,中餐核心调味品与食材依赖进口,高关税和运输成本推高了终端价格,尽管部分经营者尝试在本地建设农业基地,但受气候、土壤和冷链物流限制,食材种类与品质的稳定性仍是难题;同时,专业中餐厨师严重短缺,依赖国内派驻推高了人力成本,而本地培训周期长、技艺传承难,制约了餐厅的运营效率和菜品创新。此外,与肯德基等已在非洲拥有近900家门店的国际快餐品牌相比,中餐馆仍以单体经营为主,品牌化与连锁化程度低,市场认知度和竞争力有待提升。

面对挑战,报告也揭示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非洲消费市场潜力持续释放,人口增长与结构转型为中餐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作为全球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预计至2050年非洲总人口将达25亿人。伴随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中产阶层不断壮大,餐饮消费需求显著提升。中餐凭借其丰富的品类结构、多元的口味层次与日益巩固的消费者口碑,已逐步突破华人社群边界,吸引越来越多本地消费者,展现出对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广泛适应性。

为此,报告提出一系列建议。政策层面,建议通过政策扶持、标准互认和文化推广,系统性地支持中餐“出海”。行业层面,建议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搭建数字化信息平台,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为中小企业“抱团出海”提供支撑。企业层面,鼓励推动供应链本土化,投资建设种植基地、中央厨房和冷链物流;深化数字化转型,拓展线上销售;并鼓励龙头品牌开展连锁化经营,在境外经贸合作区设立旗舰店,打造真正的“中国味道”国家名片。

通过政策引领、行业支撑与企业协同,中餐在非洲将逐步形成品牌化、标准化、本地化与数字化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这不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将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而鲜活的动力。一盘宫保鸡丁、一碟炒面,正以其独特的滋味,参与书写着中非交流的崭新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