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时报》网6月20日发表美国克莱尔蒙特麦克纳学院教授裴敏欣题为《美国如何能够抗衡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的文章称,当美国总统乔·拜登下个月访问中东时,他的东道主(特别是沙特阿拉伯)很可能会试图说服他重新与该地区接触。
他们可能会说,与中东的战略性脱离接触,无法使美国集中精力加强它在与中国、俄罗斯的大国竞争中的地位,反而会给中国一个机会增强它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但现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作为主要的化石燃料生产地区,中东显然对美国很重要。事实上,正是高企的能源价格迫使拜登努力修补他与沙特的关系。
拜登的突然转变凸显了沙特的影响力。沙特很可能利用这种影响力要求美国维持在中东的军事接触。关于中国将迅速填补美国留下的任何安全真空的警告(以色列可能会予以附和),似乎将进一步支持它的观点。
但中国不大可能在中东留下军事足迹,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它在该地区的主要伙伴——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沙特和阿联酋——互为对手。中国在推进其在中东的安全利益上的犹豫,表明它很清楚这一点。
即便中国在中东有更大的战略回旋余地,它可能也不会显著扩大在那里的战略足迹,因为它不认为该地区对其安全至关重要。和美国一样,中国也不想在中东耗费有限的资源。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很可能会继续依靠外交和经济手段来扩大它在中东的影响力。美国对抗这些努力的唯一办法是提高外交和经济接触水平。
这首先意味着放弃将美国与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竞争界定为民主与专制之间的意识形态竞争的努力。毕竟,绝大多数中东国家都是专制国家。美国最不需要的就是用公开的意识形态外交政策来疏远它们,使中国得以将自己描绘成一个更可靠、更支持它们且志同道合的伙伴。
经济接触依然是中国扩大地缘政治影响力的最有效工具。2000年至2021年间,美国与沙特的贸易额仅略有增长,从205亿美元增至248亿美元;而中国与沙特的贸易额却大幅飙升,从30亿美元增至870亿美元。
在技术方面,美国可能正在给中国又一个机会。西方长期以来一直把制裁作为惩罚“无赖”国家的工具,伊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因乌克兰战争而对俄罗斯实施的全面技术和金融制裁,加剧了中东国家对于它们自己也可能成为制裁目标的担忧。
随着中国增强其技术和创新能力,它可以将自己展现为一个更可靠的技术来源和更安全的投资目的地。尽管美国花大力气游说,但没有一个中东国家禁止中国电信巨头华为公司的5G网络。
虽然有充分的理由采取一种专注于外交和经济接触的新中东战略,但拜登实施这种战略的任何尝试都将遭遇重大阻力。与独裁者交好将导致人们指责他虚伪,而且美国国内的保护主义情绪依然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