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表当代中东和中亚问题分析师毛利西奥·阿塞韦斯题为《中国在中东影响力与日俱增》一文称,随着美国影响力的减弱,中东地区出现权力真空的话题被广泛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地区行动者对稳定这一具体问题的影响力有所增强。因此,各国在寻求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之外的新平衡时,实现关系多元化至关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提供另一种选择,进一步推进其有关投资、双边和多边合作以及地缘政治较量的早期策略,以顺利适应新的多极秩序叙事。该策略的回响在其他地区也能听到。中国也增加了在拉丁美洲的存在,主要是通过在通信、技术和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
中国在中东的角色体现在三个领域:一是经济和地缘政治领域,包括供应链、金融体系、投资、技术和技术知识转移、贸易和能源安全;二是双边和多边外交,包括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等组织内部的趋同,以及从文化到军事的诸多外交展示;三是对待非国家行为体的政治方法和开放的沟通渠道。中国无意控制地区动态。中国的政策是在避免直接卷入冲突和制造对手的同时,通过经济对话和激励措施寻求发展。经济发展是剑,务实是路。
从历史来看,中东一直处在地缘政治的十字路口,即使对中国来说也是如此。波斯湾为中国提供超过三分之一的进口石油;卡塔尔是中国最重要的进口天然气来源,土库曼斯坦次之。如今,中国是埃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沙特阿拉伯的最大贸易伙伴。该地区已成为中国与基础设施、通信和信息技术相关出口商品和服务的重要目的地。中欧之间60%以上的海上贸易要经过该地区的许多海域:苏伊士运河、红海、亚丁湾和阿曼湾、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
中国投资了阿曼的杜库姆港,修建了通往富查伊拉港的输油管道,并在阿联酋的哈利法港修建设施。中国入股中东和北非至少20个港口项目。巴林、伊朗、沙特阿拉伯和也门仍是中国进一步发展港口的潜在地点。这种不断强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是中国在中东供应链日益增大的表现,也反映了世界地缘政治的优先事项。
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合作、数字丝绸之路、全球安全倡议等表明,中国在中东的存在进入了新阶段。中国与埃及、伊朗、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展示了外交的精确校准,驾驭了政治分歧。中国是伊朗和以色列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与伊朗于2021年签署的25年合作协议,以及中国在与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的三方联合声明中发挥的调解作用,赋予中国合理性,削弱了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的看法。
如今,在中东地区的主要城市,很容易找到挂着中国国旗的银行。中国驻利雅得、开罗和德黑兰的大使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影响力。中国能够理解合作伙伴的动机,前者意识到在长期框架内建立一套透明的地缘政治优先事项的重要性。一场新的“大博弈”已经在中东拉开帷幕,其内部力量处于主导地位,但中国会永远在“棋盘”上,手中的棋子和步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编译:潘立华、秦川)